如何当个优秀的文稿编辑

192.jpg
2014-06-27 中吉惠

文/佩因(John K.Paine)

韦克斯曼女士认为文稿编辑的目标是“催生一本最好的作品”,佩因则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介绍了要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可以采用哪些最高效的技巧和原则。
佩因坚信,文稿编辑是“理性建议的艺术”,他们必须先学会“沟通的艺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一种“艺术”。佩因指出,想与作者建立融洽的关系,任何编辑 都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准则:第一,编辑应该不断表示他多么喜欢这部作品;第二,所有的建议都应加上辅助用语,以免作者觉得自己受到胁迫。

佩因详细说明了文稿编辑激发作者“创造性回应”的几种方式。他认为,“编辑真正希望的是:作者能好好思考问题,然后以他自己的想法回应编辑的要求,这样才能编出一本更好的书。”

文 稿编辑在出版流程中扮演着“挑剔的第一读者”的有用角色,很少有经编辑修改整合后还不见起色的手稿。但另一方面,当作者接到出版社寄回的手稿,看到一页又 一页的脚注、被改写或划掉的句子时,就算他有心取悦出版商,心中也会很不是滋味。这家伙以为自己是谁呀?胆敢在作者认为已经完成的原稿上添加那么多词句? 鉴于此,文稿编辑必须及早学会一项基本功:沟通的艺术。

如果想与作者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文稿编辑在针对不同层面提出建议之前,必须在做脚注时注意两件事。第一,应不断地表明自己多么喜欢这部作品;这很重要,因 为每个作者都对批评很敏感,在看到一个接一个的负面评价后,会把编辑当成一个傲慢自大、自以为是的笨蛋;其次,所有建议都应该加上一些辅助用语,我写给作 者的建议通常会用“似乎”、“你可以考虑一下”、“也许更好的做法是”这类措辞,这样作者就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而会以慎重而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些批 注,这正是编辑希望达到的目标。

要告诉作者为什么他的作品改后会更好,有很多种方式。从广义上说,结构上的大动最好通过电话或在午餐会时当面和作者讨论,让作者有机会反复斟酌修改方向。有 时编辑会认为写一封详细的信是更好的沟通方式,因为书写的形式可以把想法表达得更完整;在这类信中,你可以先概括发现的问题,再就具体问题提出开放性的建 议。关键是“开放性的”,因为作者通常会想出更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很多时候,更深一层的沟通方式会更有效。事实上,有时编辑在信上提出的泛泛想法反而带给作者很大的困扰。没错,我知道你不喜欢这些内容,但你没有告诉我怎样 才能改得更好。作者可能会选择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来改稿,结果丝毫无助于解决原本的问题。因此,我通常都会详细说明。在信中谈完一般问题后,附上详细的脚 注,谈一谈具体问题出现在哪一页。这样一来,假如作者愿意,他可以按部就班地解决所有问题。举例来说,假定一位政治作家长篇大论地引用了太多访谈中受访者 的谈话以至于模糊了叙述方向,你可以具体注明,哪些内容可以浓缩为点睛之笔。当然作者可以不采纳编辑提出的建议,但至少有机会考虑一下,编辑提出的具体建 议是不是能帮助他解决更大的问题。

第二种脚注对于强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别有用。编辑可以在手稿页面的上下空白处写下简短建议(通常在四句话以内),然后用箭头指向文中对应的地方。人物单薄 是小说中最常见的缺点,编辑不断加注提醒,可以帮助作者看清实际上的角色设定。有了这些善意的建议,作者不仅可以在编辑标示的地方添加新内容,还能把人物 刻画得更丰满。当然,编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作者能凭自己的力量,在写作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这类脚注也可以用来“剪裁”手稿。对作者而言的一大不幸就是文稿编辑的主要功能——修剪枝叶,从多余的副词和形容词,到整段甚至整页文字,都可能被编辑大笔 一挥,删个干净。但在大删特删的同时,编辑最好准备出一套合理的解释来说服作者,仅靠页面空白处的几句话是不够的,编辑可以把理由单列一张纸夹在手稿中, 向作者解释为什么被删掉的部分阻碍了叙述的发展。真实犯罪类图书最常碰到需要整段删除的状况,因为这类书的作者大半是报社记者,他们很擅长搜集信息(就像 “捕猎者”一样),对于编排整合为合理的章节却很不在行,往往需要整段整段地删除连篇累牍的法庭细节,好让这个关于名侦探或杀人犯的故事能吸引人读下去。 编辑要不停地提醒作者专注于主线叙述,帮助他们见树又见林。

另一种批注对文稿编辑来说略居其次,即大规模改正语法。编辑可以在手稿前几章写下几段长评来概括说明整本书在写作风格上的缺陷,以此为依据订正全书。再用几 个频繁出现的例子说明希望作者修改语态或重复使用的动词。编辑以适当的长批注向作者说明所有意见,同时表明自己会严格按这些原则编辑其余的稿件。尽管作者 不见得会同意每一处修改,但至少会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会被不厌其烦地一再指出。例如,与直陈式表述相比,有的作者更习惯于使用分词短语。他的手稿中这样写 道:“他转过头,从低层货架上拿起扑克牌扔到柜台上。”我在批注“见附页”中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不如直陈式表述更具排山倒海的气势。更有力的句子是这 样的:“转过头,他从低层货架上拿起扑克牌扔到柜台上。”这样写弱化了次要叙述,增强了两个连续动作之间的张力。这种改动没必要全部标在手稿上,绝大多数 情况下,作者都会赞同,因为之前已经解释过原因了。

最后要谈的是更细微的修改,用字或词组问题。再细心的作者都很容易落入一个常见的陷阱:在形容相似的行为或情绪时反复使用同一个词。当编辑觉得太过单调冗繁 时,可以用铅笔轻轻地把重复用语圈起来,在旁边写上“用得太多”,那么当这个词被替换成其他用语时,作者就会明白原因。假如作者过于漫不经心,在一段文字 中重复用了同一个比较独特的用语,编辑就会把这两处圈起来,在旁边打个勾,表示需要替换新词。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要让作者明白,编辑并无改写的兴趣。

假如文稿编辑能够与作者充分沟通,令作者明白他不厌其烦地批改都是为了让稿子更加完美而非贬低,那么一定会激励出作者充满创造力的回应。编辑真正希望的是:作者能好好思考问题,然后以他自己的想法回应编辑的要求,这样,才能编出一本更好的书。

内容节选自《编辑人的世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