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新伦理:警惕种族主义、克服小群体的道德直觉 (转载)

640.jpeg

作者介绍

彼得·辛格,澳大利亚哲学家、动物解放主人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辛格专注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包括动物伦理学,全球化趋势下人类新的伦理学等领域。他主张效益主义,即看待一个行为的出发点,在于其是否能够增加快乐,减少痛苦。

文:陈文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辛格 2000 年初筹写一本书,《一个世界》,探讨全球化的世界后,人们需要新的伦理学。

 

克服旧的道德直觉

全球化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它的规模和效应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彼得·辛格

 

彼得·辛格说:「今天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改变的是全世界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气候。」

「我们购买石油、钻石和木材,就可能让独裁者有钱去买武器。」

「我们对农业的补贴,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想要以获得足够收入养活自己以及家人的价格来出售粮食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全球化的结果,我们的道德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的伦理判断具有某种生物学基础,我们的道德直觉起初是为了适应人人彼此熟悉的小群体生活。那已经跟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相去甚远……恐怖主义、大规模跨国迁徙和互联网三者相互结合,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共同体。」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安然度过全球化时代,将取决于我们怎样从伦理学角度回应我们生活于同一个世界这一理念。」

全球化影响人们,而人们的伦理选择也具有反作用力

警惕种族主义

辛格认为,我们无法改变对亲人的偏爱,但要警惕与之相关的种族主义。

在 19 世纪末,剑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亨利·西季威克在《伦理学的方法》中提出:

「我们应该都会同意:每个人都应当对他的父母、配偶、子女表现友善,对其他亲戚表现程度稍次的友善;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和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友善;对邻人和同乡比对陌生人表现更多友善;也许我们还可以说,对那些与我们同种族的人要比对黑人或黄种人友善,以及根据其与我们自身的亲密程度,对广义上的人类表现友善。」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同胞负有特殊的义务,对所有人负有一定程度的道德义务。

亨利·西季威克

 

辛格说:「西季威克提及的第一套偏爱观点站得住脚,即偏爱家庭、朋友和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父母爱其孩子,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以偏爱的欲望超过给陌生的孩子,这都是非常深刻的。」

「它可能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哺乳动物的本性,我们的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依赖期内不能自我照顾,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对他们加以照顾,他们生存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于是不照顾孩子的父母,比起照顾孩子的父母,往后代传递其基因的机会就少一些。」

「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和在所有人类文化中都能看到。」

但这与之相关的种族主义,却也是连结类似的情感、记忆,当我们把彼此称之为同胞时,有一个力量也把他者推出去。而这,只有一线之隔。

文章来源:文茜的愉悦学校(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l5C_R_TqRn62CufwL123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