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北大教授获国际译联大奖 人誉“诗译英法唯一人”

640-2.jpg
2014-08-04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近日,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文学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国际翻译家联盟 (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该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人。

93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是如何做翻译的?他有哪些著述和翻译作品?我们一起走近一代大家的译界人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为中国翻译寻求话语权

“中国翻译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是必须要明白的。” 许渊冲非常强调这一点。他认为,中文和西方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西方语言之间的对等度达到90%,而中文和西方文字只有不到 50%。如今我们做到在不同的语言中进行自由转换,并且完成了很多优秀的翻译,这其中的难度也便不言自喻地证明了中国翻译的水平。

“对等只能用于西方语境。我既能中英互译,又能英法互译。除非哪一个外国人的汉语水平达到母语水平,否则也就只有中国人可以达到一流水平。”许渊冲说,“承认 自己做得好有时是一种必要,我们不要觉得自己不如人就什么都跟着外国走,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不好就是不好,好就是好,都要敢于承认。”

诗词翻译是许渊冲最为自豪的成就。从 中学一路到留学法国,许渊冲结识的许多青年才俊先后进入翻译领域。谈及他们的作品,许渊冲多有称赞之处。但若问他们的翻译如何,他总会提到,只有自己的诗 词翻译是严格的韵文。中西语文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语言形式的不一致上。散文翻译都有困难,更何况极为考验翻译者学识的韵文翻译呢?

许渊冲并不是天生神力,他对翻译的要求几乎是到了苛刻的程度。“境界和工整一个都不可以少,不能糟蹋了中国文化的好东西啊!”

2004年在《译笔生花》一书中,许渊冲首次提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对于构筑适用于中国文化的翻译理论,平衡西方话语的阐释地位,许渊冲从未停止努力。

“解放前的中国受到的压迫太多,太重,太久,使不少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认为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译论比西方译论至少落后二十年。他们还认为中国翻译理论要 走向世界,就要使用西方术语。但是中国文化比西方悠久,使用术语多为西方文化所无,如‘信达雅’,‘三美’,‘三似’,‘三势’,‘三化’,‘三之’译成 西方文字和中文并不相等,‘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中文在国际译坛也应该有话语权。”许渊冲这样说。

知之,好之,乐之——译文的三种境界

“这是中国学派的目的论,处理读者与译文的关系,不同于西方处理读者与译者的目的论。”许渊冲的目的论来自于《论语》第六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认为,知之、好之、乐之分别代表了译文可以达到的三种境界,“知之”是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是最低要求,“好之”是让读者喜欢译文,而“乐之”则是使读者感到乐趣。结合“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艺术论,“知之”正是“不逾矩”的译文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好之”与“乐之”的层次,就需要译者以“从心所欲”的心态来发挥自由王国的可能,将乐趣从译文中传递给读者。

“知之,好之,乐之”的划分,亦得益于王国维的“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便对应这“知之”,译作首先是为人清除语言障碍,使人如 同登高望远,一览无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好之”,指译者废寝忘食,自然爱好成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指译者终得到 了全方位共鸣的乐趣。

意美,音美,形美——翻译的重要标准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理论由鲁迅提出,而其源头则可上溯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提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应用到文学翻译上 来,可以说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指出了文学翻译的矛盾,主要是‘信’(或‘真’)与‘美’的矛盾。”及至近代翻译大家严复,“信”与“美”的关系被发 展作“信、达、雅”三原则。

按照许渊冲的分析,“雅”即“美”的发展,“达”则是新增原则,为的正是处理中西语文不同而导致的翻译问题。再及鲁迅,终于得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

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视作无法翻译的诗句。“木”字与“萧萧”的草字头,“江”字与“滚滚”的三点水,这种整 体的和谐感是无论如何难以转换到字母构筑的西方语言中的。但许渊冲完成了。他在卞之琳将前一句译作“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的基础上,以“The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完成了后半句。Sheds与shower,river与rolls,leaves 与waves,形美、音美、意美,无一不具。

“超越前人一点,就是为人类做贡献。”做出一点成绩,得到神来之笔,就是许渊冲最开心的时候。“我的这条路不好走啊。普通的翻译法我也会,那样很好译,但我不想止于这样。”博采众家之长,许渊冲在建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的路上上下求索。而传统文化是他始终依循的经典。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热爱美与自由

许渊冲的书架不大,书堆书,里外放了两层。他却总能迅速找到每一本需要的书。“应该是在最下面……”他嘴中默念的间隙已经利索地搬开了外层的书,抽出想要的那一本。

他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三十年。30岁以前求学,中间三十年教学。50年代,他教英法两种文字,非常忙碌。但是课余时间还是要翻译。三十年间,许渊冲只在百花齐放的短暂时期出过四本书。

韶光易逝,他一直念念不忘这被“偷走”的光阴。大部分的译作,都完成于其后三十年。

70岁时许渊冲退休,他舒一口气,终于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翻译了。《诗经》、《楚辞》、《西厢记》、《雨果戏剧选》……一本接一本的著作,他终于迎来翻译生涯最辉煌的“自由王国”。

累吗?许渊冲乐在其中。他喜欢杰克伦敦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工作。尤其是他所热爱的工作。

“自然给了我们生命,智慧使得生活美好。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美是最高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在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篇首,许渊冲选取了这样的欧美哲人诗句开启自己的叙述。翻译与生活,先生的体悟大抵是都在里面了罢。

链接:

个人简介及其作品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1950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生文凭。 1958年开始把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文法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 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许渊冲先生一生译著丰厚,成就卓著,而且可称篇篇精华。先生著述及翻译作品如下。

中文论著:《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译笔生花》等,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中文著作:《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文丛)、《逝水年华》。

英译作品:《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毛泽东诗词选》等。

法译作品:《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奥赛罗》等。其中,《唐诗选》、《宋词选》由巴黎出版社在法国发行。

汉译作品: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的《昆廷•杜沃德》、《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生的开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水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亨利•泰勒的《飞马腾空》等。

(内容来源于新华社、北京大学校友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