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困局该如何破解?

c68b8aadfe7818dae64210605681b63a.jpeg
导读:
  困局:人多、钱少、资源紧
  破解前提是保障公平
  须走制度创新之路
  昨日重阳节,也是中国首个法定意义上的老人节,有关养老的话题备受关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境下,“中国式养老”面临诸多困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紧张,养老金面临缺口及保值升值难题……如何破解种种困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困局:人多、钱少、资源紧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可谓形势逼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对中新网记者说,计划生育政策加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中国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大增加。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的空巢老年人口数量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
  中国正遭遇“4—2—1”的家庭赡养困局。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在房价、儿女抚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就业竞争等社会经济压力下,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弱化,“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正受到冲击。
  在家庭养老功能面临弱化的同时,机构养老服务也面临着供需矛盾紧张,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设备缺乏,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这正是所谓的“未备先老”。目前养老服务资源并不充足,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中国近2亿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2年底,中国4.4万个各类老年服务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仅为416.5万张,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公办养老院由于有国家补贴,设施条件好,费用低,大家都想去,但是很难进,甚至出现了“十年等一床”的情况,而私立养老院条件比较好,但价钱太高,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承担得起。
  现实情况是,公办养老院住得满,而民办养老院空床率比较高。对民办养老院,目前政府虽然也会给一点补贴,但数额很有限。所以,民办养老院只能走市场的路子,成本比较高,收费也比较高,所以就住不满,空床率比较高。
  除了老年人口多、养老资源少,“钱紧”也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瓶颈之一。李迎生表示,当前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未来养老金出现缺口的可能性比较大。
  事实上,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养老金缺口、空帐等问题频繁引发各界担忧。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941亿元,但舆论仍普遍担心,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未来养老金会出现缺口。
  中国社科院2012年底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有14个省(直辖市)养老基金收不抵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今年6月24日在一次研讨会上曾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未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面临巨大压力。
  除了可能出现的缺口问题,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也值得忧虑。陈良指出,偏窄投资渠道让现有的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偏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形下,基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养老金问题,长期存在的养老金双轨制一直饱受诟病。养老金双轨制下不同人群养老金待遇差别悬殊,由此导致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引起民众不满,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但从目前的趋势看短期内仍看不到养老金并轨政策出台的可能性。
  养老困局的破解前提是保障公平
  人均寿命增加成为了老年人口提高的基础性因素。因为计划生育政策,更多的老年人将由比例上远低于过去的年轻人赡养,许多家庭已经开始遭遇“4—2—1”赡养困局。同样值得注意的几项因素在于,中青年的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多数岗位上的就业者议价权较弱;高房价弱化了普通民众家庭养老供给能力;公共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让老年人及其所在的家庭其他成员的医疗支出持续处于高位状态。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严重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紧张,并不是决策部门此前没能较早的认识到老龄化社会的按期到来,而应归结于其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认识不足。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没能对养老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正因为此,公办养老院床位过少,尽管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承诺加大资源投入,但因为没有统筹考虑,因而可以投放到公办养老院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床位实际增加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近年来,民办养老院大量出现,却产生了较高的空床率。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中国近2亿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2年底,中国4.4万个各类老年服务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仅为416.5万张。为什么存在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民办养老院?这仍然与有关方面对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定位不准确不清晰有关。民办养老院应当反映为地产商趋之若鹜的养老地产,还是非盈利行业?如果说前者尚可以由地产商根据其娴熟操作其他种类的地产项目的经验来运作,那么后者究竟应当获得哪些政策支持,以确保民办养老院可以在不至于亏本运营的前提下向老年居民提供平价化的养老服务,主管部门如今仍未有明确解答。
  能否将现有的公办养老院政策支持体系,进行推广,让民办养老院也获得同样的激励支持?获得了相当充裕财政补贴甚至直接拨款的公办养老院,跟类似拨款和管理模式下的机关幼儿园一样,其实属于此前对机关办社会、政府包办(公务员)福利的相关改革不到位的产物。这类养老院和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职机关退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基本上随到随进;其他社会成员名义上也有机会申请床位或学位,却需要等上十年甚至荒诞的一百年。公办养老院获得的补贴、拨款数额和床位数相除,是一个畸高的床位成本数字,很显然,这样一个数字与存在养老需求的全国老年人数量相乘,很可能超出现有的财力极限。
  因此,要完善养老顶层设计,在国内广泛实现“老有所养”,前提就在于打破现有的公办养老院独占过多公共资源的局面,让这些资源能够用于创建更多的公办养老院床位,服务更多的老年居民。为减少改革阻力,可向入住现有公办养老院的退休干部直接发放货币补贴,鼓励其选择地产企业提供的养老地产项目,这方面的补贴数额将大大低于目前政府包办公办养老院的间接支出。
  破解养老困局须走制度创新之路
  面对“人多、钱紧、资源少”的困境,“中国式养老”该何去何从?近来社会各界纷纷予以关注并发表见解,但总体上看,不是“望梅止渴”,就是“杯水车薪”,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广。据悉,今年8月16日,国务院提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笔者以为,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不能总是埋怨“人多、钱紧、资源少”,而需要着眼于上述特点,走一条推动“中国式养老”健康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和观念,针对“人多、钱紧、资源少”的矛盾进行规划和设计,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和延伸,从而把养老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绝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去走“空想”和“务虚”路线,最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就是要创新制度和方法,建立公办、市场、居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既然公立养老机构少、私立养老机构贵,能不能鼓励社区多开办一些类似幼儿园、托儿所的“托老所”?很多老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但平时子女不在身边或者上班,白天无法照料,如果老人像幼儿时上幼儿园一样,白天托管在“托老所”,既实现了养老社区化,又降低了养老的成本。此外,是不是还可以创新和推出“养老师”这一行业?通过培训和资格认证,让“养老师”负责社区中多个老人的托管,每天定时定点巡视,帮助老人处理简单事务,提供健康咨询、保健和饮食服务等,实现高质量的“居家养老”。“养老师”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保姆”,是一种保障养老的专业人员,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不仅能够扩大就业,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养老难题。
  此外,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还需走多元化、优惠化的道路,对从事养老的单位、企业乃至个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盘活社会各种养老资源,把养老做成一种产业、一种市场化的服务、一种老有所养的社会环境,让养老业发达兴旺起来,才能摆脱“中国式养老”面临的诸多困境。不去务实性地抓养老的基础性工作,不去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发展壮大养老事业,却总在打多收养老金的主意,或者总是抱怨“人多、钱紧、资源少”,显然,这种思维和观念是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节奏,还在怨天尤人,甚至是在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上的“不求甚解”。
(文章来源于网络和微信,出处不明,若有侵权请24小时内与本网站直接联系,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