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外交口号硬实际软的启示

044-1.jpg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的当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在接受记得采访时表示: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印象,认为毛泽东时代中国很强硬,而现在我们很软。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印象。毛泽东时代是口头上硬,实际上软。贾庆国还说,自己有位同事做了一个比较研究,研究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在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所做的让步,发现毛泽东时代我们的让步要大得多。

长期以来,总有人追捧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很是硬气,为国人挣足了面子。特别是近年来领土争端不断的情况下,经常看到网上和生活中看到人们觉得现在的外交软弱,有不少人开始怀念毛泽东时代外交的“挺直腰杆”,说毛时代是如何强硬,尤其是朝鲜战争“打赢”美国后,打出威风,有核弹以后,国际地位更高,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甚至总能听到“如果毛泽东在世的话……还敢这样吗?”的说法。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毛时代外交的软与硬

总有人不顾事实在那里瞎叫唤:毛泽东时代没人敢欺负中国。真的吗?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恐怕并非像某些人所称颂的那样底气十足。因为外交状况如何取决于国家的整体实力,当时的国力恐怕还不足以让领导者的腰杆硬起来。那么,当时都有哪些国家侵犯过中国的国家利益呢?

首先,我们看看在毛泽东时代美军飞机军舰到底多少次入侵过中国的领空呢?具体的数字很难查到,但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领空领海被入侵次数之多:1958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印发言人,对美国军舰侵人中国领海提出严重警告。……1960年100次警告,1962年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第200次严重警告,1963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命提出第262至267次严重警告·····截止1969年6月23日,中国就整机整舰侵犯中国领空领海提出第469次严重警告。

当时对于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的情况,虽然中国导弹部队开创了导弹打飞机的先例,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空房海防技术和能力落后很多,因此只能不断地警告再警告。举个例子,1965年5月12日“美国战斗机五架公然侵入中国云南省马关东北地区上空,偷袭中国训练飞机,并发射导弹,击落中国机一架。我国防部发言人当晚……提出最强烈抗议。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七亿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人民日报》1966年5月25日1版)但是没有强大的海空军,这些警告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维护领海领空,不是靠嘴上说说就是强硬的。

而在领土方面,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毛泽东时代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和珍宝岛之战,这似乎成为那个时代外交强硬的象征。但事实是,当时很多领土争端和谈判中,中方基本都不占优势。不仅是对苏联这种冷战中的强大国家,哪怕是东南亚的一些小国,也谈不上什么优势。比如,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占领了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等9个南沙岛礁,马来西亚把我国南沙南部海域划入其领海,并先后占领了我国南沙群岛中的弹丸礁、安渡礁、南海礁、星仔礁、榆亚暗沙等9个岛礁,就连当时南越政权也以维护主权名义出兵占领了我国南沙群岛中的南威岛等6个岛礁。

更何况在毛时代,中国根本没有什么国威可言。1958年4月,日本长岐暴徒冲入中国展览会,撕毁中国国旗;1959年,我们友好了许久的印尼开始排华,印尼排华始于1959年:疯狂掠夺华侨财产,50多万华侨失去了生计,10万多华侨遭到了遣返,中国所能做的就是派船去接人。说直一点,我们在配合苏加诺排华;1963年5月,苏联煽动新疆伊宁地区暴乱,数万人跑到苏联境内;1964年,中国在巴西的准外交人员9名,连同家属一起被巴西当局逮捕,受尽折磨,关押审判达一年多……

中国外交的面子和里子

仔细研究毛时代外交的种种不利局面,除了当时的国力弱之外,还得谈谈中国人的面子观。中国人注重面子的特点早已为外国人所熟知。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中也说过:“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国际上有些人就是抓住了我们的这一特点,一面抱怨中国外交不讲灵活性,一面利用中国人注重面子的心理与中国做交易。

最典型的表现,有一些外国人觉得只要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作出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口头承诺,就可以在实际利益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了。甚至就是某些西方政治家反复重申不支持“藏独”,但却不妨碍他们和从事“藏独”的政治和尚勾勾搭搭。有国外学者就此发表文章称:你们可以在私下里提出所有的禁忌问题,还可以采取若干可能会破坏中国核心利益的实际措施,而且数量可以多到惊人,只要悄悄地干,做到不公开让中国人丢面子就可以。

不能不说,西方人的这种错误解读与我们在对外交往模式中的某些习惯做法有关,正是我们过分和高调地注重面子问题,反而丢失了维护核心利益——也就是“里子”——的主动权。在对外交往中,仪仗队阵势、国宴规模、多少声响礼炮之类的面子问题软些无妨,但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土完整、资源安全、经济发展等问题上则该硬就硬,绝不轻易默认,更不可无原则退让。

当代中国外交的谨慎与乐观

海外舆论对中国外交“该软的地方不软,该硬的地方不硬”的评价更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深思。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两个中国,1949年到1979年我称之为革命主义的中国;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是一个发展主义的中国。对这两个中国,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体制上、政策上做了很多切割,但我们的外交思想、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却没有做真正的切割。

一个值得思考的例子是,在康熙年间,中俄的第一次交锋,中国是战胜国,然而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却是丧权辱国的。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与当时统治者的知识局限性有关。他们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对世界局势缺乏了解,也不懂得去了解。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国。好像这是不毛之地,失去了也无所谓。也正是这个思维,消极地影响着清朝历代统治者。最终导致晚清时的中国,处处被动受辱。满清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坚强意志,没有长远利,只想着自己权力的国家和民族,最终要被淘汰。

一个成熟的大国外交一定有软和硬两方面,强硬并非整天喊打喊杀,妥协有时候也是必需的,看似很痛快的呐喊呼号,还真不一定能为国家争得几分利。当今天我们面对一个发展主义的中国,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我们需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说简单一点就是,如今我们的国力与日俱增,在外交上如何得分?如果说毛时代的中国人说硬话办软事,以后我们能不能说软话办硬事。(文/风青杨)

(文章来源于网络和微信,出处不详,若有侵权请24小时内与本网站直接联系,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