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交流战略合作与实际操作
全球中国对话是一项系列活动,旨在从跨学科的和比较的视野,通过华人和非华人学者、专家、专业人士、从业者以及感兴趣者们的公共对话和讨论,提高公众对当前全球事务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的理解。它为中国和华人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公共利益等提供了一个平台。
全球中国对话系列已于2014年12月17日在伦敦正式启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中国研究专家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教授,英国社会学会荣誉副会长、德国波恩大学高研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教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先生等到会参与活动。详情点击这里。
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有大量的文化活动正在策划,部分已经开始落实。
本次上海预备会议邀请各界对中英文化交流感兴趣的同仁将围绕“中英文化交流战略合作与实际操作”的主题和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日期:2014年12月7日(周日)
时间:2:30—5:30
地址:上海徐汇区百色路100号格兰云天大酒店会议室(近龙吴路)
主办单位:
- 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英国)
- 全球青年企业家协会(英国)
协办单位:
- 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
- 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上海觉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SENSO:组织策划及承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服务)
赞助单位:上海全丰投资有限公司
组织者:赵梦女士(觉尘文化)
主持人:张乐天教授(复旦大学)
主讲人:常向群博士
论题:
- 中国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模式是否能在海外推广成功?
-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间的关系如何?
- 为什么有观点认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而是经济绑架文化的表演?
- 中国近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如何?
- 中国经验如何帮助研究欧洲?
- 如何策划中英文化交流战略合作?
- 中英文化交流实际操作例举
预备会流程:
14:30—14:45 签到、自由交流
14:45—14:50 主持人致辞介绍嘉宾
14:50—15:10 主讲人介绍中英文化交流及中国学术全球话等背景和具体问题
15:10—17:00 与会者每人3分钟对不同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7:00—17:20 互动环节
17:20—17:30 小结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前副院长、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共同会长张乐天教授(左)主持了这次上海预备会。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引进社会工作课程,创办社会生活资料中心,认为这些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研究。之后,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英国) 会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向群博士作了主题发言,主要介绍中国比较与中国研究的区别,为什么把中国研究放在全球框架中来做,怎样把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成果加入到人类的知识大厦,在做学问的同时如何从跨学科到跨行跨界的知识转化,不但服务学术社区,而且要参与型塑全球社会。
来自上海及杭州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发言的与会嘉宾自然地形成了以下三个小组。
民进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施薔生先生(左一),也是这次上海预备会议的主要协调人,他在发言中概括了中英文化交流的五大特点及其意义,强调利用中国比较研究这一抓手,在学术外宣的凸现中国元素。上海全丰投资有限公司是这次上海预备会的主要赞助者,其董事长錢振华博士(左二)讲道,从商业文化的体验中,感受到人们在做生意或其他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私、不守规矩等的做法,开始以为是文革遗毒,后来发现在民国、清朝、战国时期都有,因此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中的大问题来反思,其文化基因到底是什么?虽然他在北大读书期间聆听了许多大师的讲座,但是,对这个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丁正伟先生(右二)是一位艺术评论家,他认为文化交流的过程不是抢话语权,影响或改变别人,而是要柔和地慢慢地渗透,通过问道求野的礼,达到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境界。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总编曹元勇先生(右一),提出要用故事来讲概念,如莫言的作品的特点是讲述底层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思考问题的。还有如何把文化用文明讲,天下一体的全息概念、中庸思想,在与其它文明的交流中应该探讨合适的讲法。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制度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郭毅教授(左一),也提出了一个中国概念输出的问题,如在管理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有阴阳、关系等概念,如何综合大陆港台的思想行为的建构研究,解析中国的概念。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话语分析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钱毓芳教授(左二)是语料库专家,她提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科学语料库的方式,通过批判话语的方法,来帮助中国概念和输出和中华话语的建构。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院长王干城教授(右二),在大学学了七年的西方哲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挖掘出老子思想,认为其精华在于12个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掌)而不宰,认为这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观点一一对应。后来成立老子书院,对企业家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孙晓婧女士(右一)是罗滕发展协会的理事长和罗藤企业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她介绍自己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期间,参与了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的工作,回国创办协会和企业的同时也自觉从事公益事业,开展活动帮助贫困孩子就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副主任陆绯云教授(左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参与了英国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关于社会支持的项目,与常向群同是项目组成员。她认为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要对文化作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意产业、中华文化话语等等。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有助于文化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研究员(左二)最近刚从英国回来,他介绍说,我们把眼睛向外看的时候,要看深层的东西,如英国人在商业运营时平心静气、理智行事,最后大家各得其所,社会也稳定,要探讨这后面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基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殷晓蓉教授(中),曾经翻译过传播学史,从全球的社会变迁进程看传播问题,中国新闻走出去很难,国家有投入,还有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等,研究如何使用不同的媒介,如少数民族的媒介,很重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上海圣大燕园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王业龙先生(右二), 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是我们实际情况是很不平衡的,出国留学的多,引进的版权多,输出的少。新文化运动100年了,正在编中英文化交流的书,希望能够走出去。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战刚博士(右一),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介绍郑杭生基金会对青年学人的赞助和“爱心基地”的建设,二是介绍郑杭生教授关于中国经验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如长波进程的时间和本土的两个维度,通过传统到现代的脉络来把握把全球化进程,等等。
会前,部分与会者翻阅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和全球中国出版社彩单,左上图左二这位先生是做营销策划的,他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的赵蓉晖教授、余华博士和沈骑博士参会,他们因会议时间冲突未能与会。右上图为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的两位会长(前排左右)及其中国首席代表、艾语·希捷集团 (研究|咨询|交流) 执行董事、高级顾问章简博士(后排中间)。会后,与会者们亲切交谈,下图为常向群与本次预备会议的组织者、上海觉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人赵梦女士(左)合影。
以上是这次上海预备会议的主要组织和筹办者。
部分嘉宾和与会者合影留念,之后并继续聚叙。
以上根据觉尘文化提供的照片和录音整理。
点击这里见“全球中国对话/论坛”系列开坛活动图片新闻
The above title is adapted from the China’s development style in order for you to share our resources in a timely fashion. There is still a huge amount of work to be done. Your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and generous support are highly appreciated!
为了与您及时分享我们的资源, 我们采纳中国发展的’边建设边使用’的做法,尚有大量的工作待做, 真诚地感谢您的理解、参与和慷慨赞助!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Download Gif aid form ( UK )
下载英国捐赠抵税表
Registered Charity No.: 1154640
公益组织注册号: 1154640
WeChat QR code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