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墙与建墙:谈张悬挂旗风波
2013-12-05 郑东阳 世界华人周刊
我身边有许多“台湾控”,尤其是我的大学母校厦大与台湾隔海相望,台湾几乎是每次校友、同学聚会绕不开的问题。前不久,休假回到厦门,才发现厦大附近一个名为曾厝垵的普通渔村被文艺青年们改造得极像台北的某个角落。街道上的招牌有不少是繁体字,一些在台湾走红的精品店、美食也被复制到这里。
好多台湾记者朋友常开玩笑,在文化上,民宿和综艺栏目是台湾最为有效的“统战”工具。而且,也有不少大陆青年还是马英九的粉丝、“民国粉”,台湾“双十节”纪念围巾、“青天白日旗”鼠标垫等在淘宝等网络购物网站虽然常被屏蔽,但销量一直紧俏。
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深深影响着许多大陆年轻人一样,今天,来自台湾的张悬、陈绮贞、苏打绿等被贴上了“小清新”等标签的台湾歌手也在成为很多大陆青年的偶像。这些简单的小情歌,没有罗大佑般充满社会关怀的愤怒,而是讨论什么叫美丽、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疏离……对他们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就是政治。但当一面被即兴拿上舞台的“青天白日旗”出现在张悬的英国曼彻斯特演唱会时,一段尴尬的插曲被推到台面。
张悬的个别来自大陆的粉丝在台下喊出了“no politics tonight”(今晚不谈政治),这段插曲引发两岸青年网友在一些社区和论坛争论不休,“统独”这个已经很久没被媒体提及的词汇再次被讨论,紧接着两岸官方分别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最后张悬的北京演唱会因故延期。
这是个极为诡异的现象,不少青年人会自称是自由主义者,他们拒绝传统教条主义,甚至能熟读许多西方经典政治学着作。姑且不谈认为“青天白日旗”是“台独”是多么不靠谱的认识错误和无知,在台湾这个“红线”上,他们也许对台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有不同评价,有甚者还会客观表达对民进党人蔡英文的欣赏,但在“统独”问题的认识上,会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政治已经不再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小清新”好像也不够掩盖那根脆弱的红线。
如果把台湾海峡视为一堵墙,除了少数互相“投诚”的飞行员外,这堵墙的两边曾老死不相往来。墙曾被认为是阻碍了乡愁、隔断了骨肉亲情以及对岸苦难的人们“用脚投票”的可能性,但墙也曾经成功为自己的人们隔绝了一种思想,那些被列为腐朽的思想,并且隔绝了一种制度,一种被认为拥有更优越的制度下的红色信仰者称为必然灭亡的制度,墙内可以进行一场“伟大”的制度试验。
老一辈曾经历过的那个从文学到艺术,从报纸杂志电台到电影和话剧,从大学到行业组织,全部受控于一个力量,灌输一种观念,没有杂音,不准质疑,严禁选择,传播极富有强制性的时代,他们也许对墙充满了恐惧,对墙外的世界也充满了未知。在宣传和组织网络下,绝大多数人还需学会“变脸”,自己会建立心墙。
但在这个因为技术而被改变的多元现代社会,信息来源丰富,没有一种媒介能辐射所有受众,也没有一种力量能控制所有媒介,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兴趣偏好等都会对选择媒介,辨析信息产生影响。因此许多年轻人从出生时就在不断“推墙”,他们敢于冒险、独立思考,特立独行、参与变革。一旦与自己的期待不满时,就会笼罩在悲伤与诗意中,“小清新”则是很好的安慰剂,而墙的那边是华语世界“小清新”主要提供者、原创者,这得益于墙已经因为两岸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矮以及台湾也更为多元、社会发展更为成熟。
“墙”可以被推翻,自然也可以被不断“重建”,就像钟摆一样,左边的锤子越高,摆过最低点后能够到达对面的位置就越高,反之亦然。在台湾,已经出现多个以“共产党”位名的合法小政党,街头偶尔也可以看到挥舞着五星红旗的人,并不会有愤怒青年前往质疑、抵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知道那只不过是多元声音的一隅。但幸运的是,这个时代,起码属于人们心中的那堵墙,推墙和建墙都不是难事,而且墙已经没办法用来宣示制度优越感,甚至防火都很难。
(原文刊发于人物杂志-意见专栏,据一五一十部落)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24小时之内与本网站直接联系。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